# 核心提示
- 为了配套运输货物能力更大的集装箱船,港口需要更深更大,增加更多机械化设备如起重机运输集装箱
- 港口建设需要极大资本投入,资本密集型
- 一旦港口运作起来,配套的转运也会发展,形成物流生态圈
- 船运公司依靠运输货物赚钱,在海上运输货物的时间越多,赚到的钱也越多
- 为了尽可能盈利(收回造船成本),船运公司希望船都在航行状态
- 船只会停靠大港口,实在不行还可以转运,因为大港口装卸货物时间更少,货物处理效率更高
- 集装箱贸易运载能力比普通轮船大得多
- 尽管货物总量增长了,运载货物所需的航行次数还是会减少
- 权力向集装箱船运公司集中
- 后建设的二级港口很难晋级,需要更大的资本投入升级设备+船运公司谈判+物流生态圈的竞争
- 港口经济
- 卡车、铁路、仓储、代理公司→税收
- 不一定需要市场/需求,物流中心也可以
- 决定权还是在轮船公司
- 运载能力过剩
- 旺盛期努力扩张
- 收缩期努力生存
- 轮船公司必须不断建造更大的轮船和更快的起重机,因为运力过剩还会发生,只有成本最低的经营者才能生存下来
- 现在最大的集装箱船经营公司,都是入局较晚的竞争者
- 在技术发展下,筹集资金和管理信息系统比掌握海运知识更重要
# Discussion
现在:人怎么办
在集装箱未出现前,海上运输的都是散装货物,并不像现在批发市场中一批批的货物。没有自动化设备,散装的货物意味着港口需要许多人力,装船卸船、分拣货物、运输到堆场,这些都是消耗体力的苦差事,港口的工伤率甚至是是制造业的 8 倍。这也意味着在码头装卸货物的时间极长,装载或卸下货物均需要 3 到 7 天,如果海上航行只有 10 天,相当于运输时间的一半都在码头装卸货物,船只占用的时间成本让航运成本居高不下。
因此,分发货物的权力掌握在码头工人手中。海上运输只需要有船和靠谱的船员,完成海运的关键就在于把货物运上船和到达目的地后卸下船,并按照货物上的标签转运到其他地方。搬运货物需要体力,如何在船上装载更多货物并且保持稳定性,不至于在摇晃中散架甚至翻船,需要经验。因此,熟练的码头工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,一旦码头工人罢工,货物无法流转,海运就无法进行,码头工人因此享有极大的议价权,码头货物偷窃更是频频发生。
然而,在集装箱出现后,权力流向船运公司。起重机、现代化的运输设备让海运运输效率更高,更大的船运输更少次数的货物,不再需要那么多小船,更不需要那么多的码头工人。改用集装箱会损害码头工人利益,老港口也无法容纳吃水深的船,因此变革从新码头开始。更低的物流成本不仅让更多货物流转到码头,更提升了码头转运货物的能力,卡车公司、货车公司都想要在转运中获取利润。老港口吞吐的货物量渐渐凋零,等他们也想要重建港口,吸引船运公司的时候,已经来不及了。
新港口使用大型设备的成本与重建老港口的成本让老港口望而却步,因为港口已经从人力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。即使重建港口,配套转运体系的搭建也需要时间,因为海量货物意味着目的地的错综复杂,船运公司更偏好装卸货物效率更高,转运更方便的新港口。这些重建后的二级港口成本极高,而使用港口的集装箱船又很少,分摊到每只船的港口使用费就很大,船运公司更不想使用这些二级港口,唯有的机会就是在航运公司开辟新的航线时与其他港口竞争,并希冀新航线能带来足够的货物流量。
所以,货物流量的分配权到了船运公司手里,港口建设更像是被套牢。一旦船运公司不再选择一个港口,卡车公司到别的地方发展业务,火车公司留下的铁路仍可以使用,但港口只能被废弃。
这和网络的流量规则是一致的。流量的分发是如此,封禁更是如此。被封禁了港口,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岛。
制造和分发,一旦同时垄断,便难以撼动。唱片公司的垄断是单向的,垄断艺人,垄断分发;互联网平台的垄断是双向的,用户在垄断的分发中为平台创造内容,加强平台的内容垄断。因此,垄断了分发,黑红也是红,有了流量,再打造质量也不迟。
另,中国的码头技术也在对外输出。港口本身并没有带来多少工作岗位,带港口带来的流量却可以。